新疆網訊(全媒體記者史傳芝 蓋煜 唐紅梅 梁淑芳 賈夢妍 王媛媛)青春如朝日,奮進正當時。
近年來,烏魯木齊持續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崇尚技能、尊重勞動的濃厚氛圍。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投身技能學習熱潮,在技能提升中錘煉本領,堅定地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新疆實踐的深入推進,烏魯木齊勇當先鋒、積極作為,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高素質勞動人才搭建了廣闊舞臺。在這里,青年技能人才擁有充分施展才華的空間,能夠將個人理想融入城市發展大局。
值此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6位青年技能人才,聆聽他們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追逐夢想的故事,見證新時代青年如何憑借一技之長,在烏魯木齊這片熱土上書寫精彩人生。
技能大師蔡生宏:投身職業教育讓更多人掌握一技之長
在新疆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新疆鋼鐵高級技工學校)的實訓車間里,總能看到機電工程系專職教師蔡生宏帶著學生圍著工業機器人反復調試的身影。這位31歲的青年教師,用短短兩年時間,帶領團隊斬獲多項自治區及以上榮譽,成為新疆工業機器人領域冉冉升起的“技能明星”。
“五一”假期,蔡生宏和學生沒有休息,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5)新疆賽區選拔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舉辦在即,他要帶領8名學生參賽,假期時間便用來為計劃參賽的個人設備點檢項目、大學生機器人系統項目等做足準備工作。
這不是蔡生宏第一次帶學生參加技能大賽。自2023年以他名字命名的烏魯木齊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以來,他帶領學生先后參加了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自治區第三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自治區第二屆職業技能大賽等,取得一等獎或金獎的好成績。在最近剛落幕的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上,他帶領機械制造專業大二學生王鶴霖,以職教組就業賽道新疆選手中的最高分榮獲銅獎。
“技能大賽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王鶴霖這兩年在各類競賽中持續斬獲大獎,已經成為工作室團隊內的技術骨干,被破格評為高級工程師,也獲得了學校免試專升本的資格。”蔡生宏說。
“技術攻關要頂天,人才培養要立地。”蔡生宏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他帶領團隊深入新疆八一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新疆恒泰朝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疆天福泰鋼結構有限公司等企業,既為生產線設計自動化解決方案,又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
去年,蔡生宏成功入選自治區第三批天山英才“新疆工匠”。從課堂到車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這位青年技能大師正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既要傳承技藝,更要創造價值。
車間作業長王丹:和團隊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
在八鋼能源環保部鍋爐發電作業區,有一名年輕的作業長,他扎根基層管理一線,用精益求精的技術和敢為人先的擔當,在短短幾年間帶領團隊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他就是34歲的王丹。前幾年,面對鋼鐵行業下行的壓力,王丹敏銳地意識到,鍋爐發電作業區作為八鋼蒸汽生產和發電的“主戰場”,必須在降本增效上有所突破。
當時,作業區的兩臺摻燒鍋爐存在燃氣比例最高只能達到60%的技術瓶頸,無法實現純燃煤氣工況運行,且煤氣系統還存在煤氣放散現象,造成大量能源浪費。
“燃煤鍋爐不燒煤。”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想法,在王丹的腦海中逐漸成形。有了想法后,王丹帶領團隊利用精益管理工具,從鍋爐運行工況入手,對每一個細微數據深入分析。經過反復論證,發現問題的癥結在于煤氣管道設計存在先天“缺陷”,導致生產工序之間不平衡。王丹提出了改造煤氣管道,增加焦爐煤氣用量的方案,并立即著手實施。
經過一個多月的連續奮戰,邊生產、邊改造,終于完成了煤氣管道的改造任務。項目投運后,鍋爐的焦氣用量增加了近3倍。
2024年,八鋼煤氣使用量大大降低,降低了煤氣放散,同時,動力煤用量銳減,降低采購成本顯著。
但是,王丹并未就此止步,他又帶領團隊繼續攻關,完成了鍋爐脫硫系統SCR工藝的升級改造,不僅消除了環保系統對鍋爐操作的影響,還實現月多發電量大幅提高,創效顯著。
“精益管理不是一個人的戰斗,而是整個團隊的共同追求。”王丹說,自己和團隊一同努力,一同進步,讓作業區形成了“人人講精益、事事求精益”的氛圍,僅今年1月,作業區的發電量同比增長了3倍。
在王丹的帶領下,通過一系列精益管理舉措,鍋爐發電作業區走出了一條高效綠色、節能減排、降本增效的創新發展之路。
王丹說,作為青年一代,要敢于面對問題,挑戰難題,用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把過去沒做成的事情做成,把過去做得不好的地方做好,就會有收獲。
新能源汽車維修工阿潤木?比拉力和白江濤:不放過任何一個安全隱患
“五一”假期,在市公交集團車輛維修服務中心新能源技術革新工作室,“00后”維修工阿潤木?比拉力和白江濤主動值守,為市民出行保駕護航。
5月3日9時許,一輛純電動公交因動力電池溫度異常報警返廠。阿潤木?比拉力通過診斷系統發現是水冷機組缺水導致,白江濤使用熱成像儀精準定位電池艙底部滲漏點。兩人配合更換密封組件,經壓力測試確認系統恢復正常,保障了車輛安全運行。
25歲的阿潤木?比拉力和24歲的白江濤畢業于烏魯木齊技師學院汽車應用與維修專業。共同的專業背景與愛好,讓他們配合格外默契。
正交流間,車間駛來一輛公交車充電中斷車載系統“充電握手失敗”的代碼故障車。白江濤用診斷儀捕捉到異常充電信號,阿潤木?比拉力同步檢測發現充電槍電子鎖止機構接觸不良。他們判斷這是車輛與充電樁協議不匹配引發的故障,現場重刷控制系統固件并調整充電參數,很快成功恢復充電功能。
阿潤木?比拉力的筆記本電腦里記錄著各類故障代碼特征,白江濤的手機則存儲著關鍵參數閾值,數字化工具已成為他們的“新聽診器”。當日,他們累計完成7輛新能源車的檢修任務。
如何保障每次遇到難題都能快速通關?“專業知識需要鞏固提升,技術也要不斷動手練習,每一次檢修都是一次經驗的積累,每一次故障處理都是一次技術的提升。”阿潤木?比拉力和白江濤都是同樣的態度,他們說,青年人要有目標,目標明確了,就腳踏實地努力奮斗,總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鋼鐵醫生”張金波:給鋼鐵問診確保工程產品質量安全
爬垂直的懸梯登上幾百米高的鋼梁,在高溫密閉的液化天然氣儲罐中檢測項目……這些場景是中建新疆安裝新疆新正檢測有限責任公司無損檢測員張金波的日常。
什么是無損檢測?張金波介紹,鋼結構的建筑工程、化工管道工程、化工倉儲罐項目等,需要通過焊接將一塊塊鋼板粘連起來。無損檢測就是通過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磁粉檢測、滲透檢測等檢測技術,確保鋼板焊縫無缺陷。通俗地講,就是那些高溫高壓化工設備、高樓大廈等,都需要“體檢”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無損檢測,是確保工程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與醫院B超、拍片等原理相似,所以他們又被稱為“鋼鐵醫生”。
好“醫生”不是一天煉成的。張金波記得,第一次爬到高空中鋼梁上做檢測時,他緊張得只敢騎在鋼梁上,用屁股蹭著一點點挪過去。后來經歷多了,他能在高空鋼梁上自如行走。他意識到,“難活”“累活”才是最好的訓練場,于是他扎根工地,不斷汲取專業知識,提升技能水平。
技術的提升不能閉門造車。他不僅在工地上向前輩們學習,也在技能競賽中找差距、促提升。
近日,中建新疆安裝新疆新正檢測有限責任公司剛舉行一場技能競賽,張金波和同事參賽。
“通過競賽,不斷鞏固提高自身專業技能,也為完成重大工程項目檢測積累更多經驗,讓自己成長為理論、實際操作雙向發展的新時代青年技術能手。”張金波說,日復一日的堅守、苦練、創新,才能造就本領高強的技術能手。
創新工作室帶頭人馬建東:創新技術打造“好房子”樣板
5月3日,文創路的中建?玖序項目施工現場,旋挖鉆孔機的轟鳴聲中,長長的鉆桿勻速旋轉,探入地層。十幾分鐘后,裹挾著灰褐色泥土的鉆桿破土而出,項目基坑降水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施工前,31歲的馬建東手持測量儀器,仔細復測著每一處降水管井的位置:“位置準確無誤,可以施工。”
作為中建新疆建工一建的技術骨干,同時也是“馬建東青年創新工作室”的核心成員,馬建東深知腳下這片土地承載的特殊使命――這里將建成公司首個四代住宅項目,不僅規劃有約2000平方米的下沉式庭院會所,還將打造烏魯木齊市首個架空層泛活動空間。未來,這里將成為高新區(新市區)集政務、生態、教育、商業、居住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生活新地標。
“項目開工后,我們第一時間成立了創新工作室,12名成員平均年齡只有31歲。這不僅是個技術攻關團隊,更是傳承工匠精神的重要平臺。”馬建東認為,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讓年輕人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從測量誤差的精準把控,到結構設計的優化創新;從材料選型的嚴格篩選,到施工工藝的迭代升級,每個環節都是成長為“專家型人才”的必經之路。
今年,“好房子”概念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讓馬建東倍感責任重大:“項目采用了多項創新技術,團隊成員經常聚在一起頭腦風暴,就想把項目做到最好,讓市民住得更安心、更舒適。”據介紹,該項目將應用綠色裝配式柔性護坡技術,最大限度減少施工污染;配備智慧噴淋降塵系統,實現環境數據的實時監測;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貫徹節能設計理念,選用環保材料提升隔音降噪性能。
在建立工程建設標準體系時,創新工作室推行的“樣板先行”制度引發了一場“質量革命”。“樣板引路絕不是走形式!”在項目部例會上,馬建東用激光筆指著BIM模型強調,“它是衡量質量的標尺,更是工藝的說明書!”成員們熱烈討論,在白板上詳細規劃出完整的樣板流程:“明確質量標準,細化操作要點!”……
“技術創新只有在不斷的交流碰撞和實踐應用中才能實現突破。”馬建東堅定地說。
附件下載>>
相關鏈接>>